地球系统科学论坛第684期: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赵太平研究员学术报告
应遊雅堂 競馬赵军红、王伟教授邀请,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赵太平研究员来我校访问并做学术报告。
报告题目: 古/中元古代界线及相关地质问题研究进展
报告时间:2019年11月6日(周三)下午15:00
报告地点:主楼412
赵太平研究员简介:
赵太平研究员,1963年生。1983、1990年获南京大学学士、硕士学位,2000年获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博士学位。1983.7~1987.8任教于桂林理工大学。1990.7~2000.9在河南省国土资源科学研究院工作,1999年获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历任该院科研部副主任、主任、副院长、总工程师。2000.10~2003.9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工作。2003.9~至今, 在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工作,现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参加或负责过国家、省部委科研项目30余项,发表中英文专著4部、论文近200篇。近年来,主要从事华北克拉通南部地区前寒武纪重大地质事件与成矿和燕山期岩浆作用与成矿方面的研究,主持973项目“华北克拉通前寒武纪重大地质事件与成矿”首席科学家助理并负责其中课题 “华北克拉通前寒武纪地壳演化与成矿规律”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华北南部18~16亿年岩浆-沉积序列及其对构造环境和古/中元古代界线的制约”等。
报告内容简介:
现行国际地层年表将古/中元古代的界线置于16亿年,而中国学者长期以来坚持是18亿年。古/中元古代的界线,究竟应该置于何时合适?18~16亿年,华北克拉通和世界其它克拉通的岩浆与沉积作用等有哪些异同点?报告人主要基于全球尤其是华北克拉通火山-沉积作用的特点,认为从18到16亿年的裂谷作用和非造山的岩浆作用可以延续到1.40Ga左右,用1.60Ga作为古/中元古代的界限年龄,人为地把一套连续的地质事件从中隔断;该时期的岩浆作用方式和岩浆岩组合类型及其地球化学特征发生明显改变,如斜长岩、环斑花岗岩在世界主要克拉通均有发育;与此同时,稳定沉积盖层开始广泛发育,条带状铁建造(BIF)消失,代之以鲕状或粒状矿物集合体组成的浅海富铁沉积,另外海相硫化物沉积、有核原生生物等也首次出现。所有这些都标志着,在此前后,地球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均发生了重大转折,生物圈也进入新的演化阶段,标志着地球进入“中年期”演化阶段。虽然地球演化发生重要转折的根本原因和细节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但这一转变的起点或最重要的时间点,无疑就在18亿年前后,应将其作为全球古/中元古代的时间界线。
欢迎广大师生积极参与!
遊雅堂 競馬
GPMR国家重点实验室
2019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