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5-7日,遊雅堂 競馬利用国庆长假召开全院学科建设研讨会。学校党委书记郝翔、副校长王焰新到会,并作重要讲话。校“211”办陶应发主任出席会议。学院、系党政领导,在校的教授及今年新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近60人参加了本次研讨会。 大会由地学院党委书记赵俊明主持。校党委书记郝翔首先作重要讲话,他说:今年全国重点学科刚刚评审完毕,地学院就考虑新一轮的重点学科建设问题,是非常具有预见性的,开好这个会对地学院的发展、对相关学科的发展,特别是对学校高水平学科的发展同样是有重要作用的。学科建设水平从某个侧面集成了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它包含着学科方向的凝炼,人才队伍的建设和高水平研究成果,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地学院的学科建设有非常好的传统,有自己的一套办法,在全国拥有一席之地和相当的位置。学校在学科建设上有两点是明确的,一是要集中全校力量,集成方方面面的资源,搞好学科综合实力的集成。二是要排除干扰,旗职鲜明地支持学者埋头做学问,做出成绩,为学科建设作贡献。 地学院杜远生院长就学院学科建设状况、将来如何发展作主题报告。他介绍了召开这次研讨会的背景,今年我校的构造地质学上国家重点学科,地质学上国家一级学科,按照教育部要求,10月底要提交建设规划。因此,会议的议题一方面是总结2001年以来各学科建设的进展情况,另一方面是规划2007-2010年重点学科建设的发展目标、措施及其成果。他回顾了上一轮学科建设以来6年时间取得的成果:构造地质学新上国家重点学科,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地层古生物学、地球化学三个国家重点学科顺利通过评审;师资队伍建设取得重大突破,新增中科院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新增教育部和国家创新团队各2个;获国家科技成果奖2项、国家教学成果奖4项;2篇博士论文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5门精品课程成为国家精品课程,出版国家级教材6部;争取973专题16项,基金重点项目9项,年科研实到经费接近3000万元;2006年SCI光盘版检索论文达到55篇,在篇数增加的同时影响因子逐渐提高;国家地质学理科基地建设也成效显著,顺利通过教育部、国家基金委评估,周口店、北戴河实习站成为国家地质学野外实践教学基地。学生中涌现出了全国三好学生、全国挑战杯获得者,2个班集体被评为全国优秀班集体,其中一个为全国优秀标兵班集体。科技平台建设方面参与建成国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全面实现了2001年提出的目标。但是杜院长强调与国内先进院校相比,我们还存在院内学科发展不平衡、青年教师成长的问题,这关系到我们发展的后劲和师资队伍的质量及重大科研项目的争取,前面的路还很长、困难更大。面对5年以后国家重点学科评估,他进行了总体布署,继续向着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地学院系目标努力,力争SCI论文数量、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和重点基金项目数,国家科技奖励和国家教学成果奖获奖数、国家重点学科数量达到更高水平。提出进一步凝炼学科方向和转型,促进团队队伍建设向青年教师转型的设想,要求青年教师突破基金、突破SCI论文、突破出国进修,承担起学科建设的重任。最后对各学科提交发展规划的时间、相关内容、人员安排作了规定。 随后,各系系主任对所承担的相应重点学科建设情况进行了汇报。学科带头人高山教授谈了对青年教师培养的迫切性的建议;谢树成教授介绍了地球生物学学科体系;马昌前教授提出了科研应在一定数量的基础上向综合提升阶段转变,加强产学研结合,提炼出符合国家目标的思路;黄定华教授介绍了我校深空探测的发展现状。校211办陶应发主任介绍了学校学科建设的情况,他说他感受到地学院学科建设的氛围非常浓厚,学科带头人非常关心学科建设,如郑建平教授虽身在国外还发回书面意见,积极参与学科建设,这是很难能可贵的。 王焰新副校长在听取了大家的汇报后作重要发言,他说学科建设的核心是三个要素:人才、基地、文化。人才包括师资队伍建设和学生培养,博士生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力量。基地建设非常重要,没有高水平的科研平台就不可能有高水平的学科,地学院要抓好室内观测实验平台和野外实践基地两方面建设。文化的内涵非常丰富,如学风、学科传承、治学态度等等,地学院取得的成绩与文化是分不开的,要注意加强研究。学科建设的灵魂是学科方向的凝炼,要注意围绕国家社会需求和个人兴趣进行双向驱动。 通过研讨大家对学科方向凝炼、师资队伍培养、高水平人才引进形成了共识,对新一轮的学科建设充满了信心,研讨会开得热烈成功,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